注解

德=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与方法

作者:毛彦民   来源:老子论坛   阅读:7144  
内容摘要:“德”,是创造的法则,即创造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创造过程中对客观存在的事实进行多种可能性分析和选择时的心态和方法的总称。具体体现为无知、无欲、无私、无为、慈爱、俭、不争,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无知”,即头脑中没有任何旧有的、教条式的、腐朽的知识和观念。没有对成功与失败的事实所作出的......
“德”,是创造的法则,即创造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创造过程中对客观存在的事实进行多种可能性分析和选择时的心态和方法的总称。具体体现为无知、无欲、无私、无为、慈爱、俭、不争,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无知”,即头脑中没有任何旧有的、教条式的、腐朽的知识和观念。没有对成功与失败的事实所作出的片面的,偏激的,教条的,经验教训式的结论。是创造者在创造的过程中以事物多种可能性分析和选择时所必备的心态和方法。
“无欲”,指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不自私,不占有,不虚荣,不为先。创造者在创造的过程中不被任何欲望所左右,是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对事物多种可能性进行分析和选择时所必备的一种心态与方法。
“无为”指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不自大,不主宰,不干预,不强行。创造者在创造的过程中不被任何知识教条、观念、经验教训等主观意识所左右,是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对事物多种可能性进行分析和选择时所必备的一种心态与方法。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指要无所作为,而是指在创造的过程中,不要从早期的经历和学习中所形成的知识和观念出发,而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用早期的观念去干预今天的创造,就属于有为的行为。而早期的观念,一种是从早期经历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中来,一种是从别人的说教和书本知识中来。所以,老子反对用知识教条去干扰创造的过程,反对以“智,即知识”治国。主张“学不学”,“常使民无知无欲”,其实他反对的就是把学到的知识当成真理,当成教条在创造的过程中去胡乱使用,生搬硬套。
只有做到了“无为”,才有可能会大有作为。因为,只有在“无为”的时候,人的头脑才是最清醒的,不会受到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创造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创造者的创造力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
有为,反而不可能真正有什么作为。因为有为意味着人们在创造的过程中会受到他以前所学知识,经验教训,思想观念的限制。人的创造力像一只被关入铁栏中的猛虎,有劲使不上,怎么可能会有创造力?人没有了创造力,又怎么可能会有所作为?
所以,无为,正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作为。而有为,则恰恰是有所作为的最大绊脚石。
“慈”,即慈爱,对自己生命的慈爱,对他人的慈爱,对整个世界的慈爱,对大自然的慈爱,以慈爱之心,对待生命中所遇到的一切,以慈爱之心,去享受人生的全部创造过程,去享受全部的生存和发展过程。这是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对事物可能性进行分析和选择时所必备的心态和方法。
“俭”,即谦虚,向下,对一切的人、事、物都能够采用接纳的态度,胸怀宽广,像大海一样,能接纳所有来自江河百川的天下之水。这是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对事物可能性进行分析和选择时所必备的心态和方法。
“柔弱”,重创造,讲过程,柔和、谐调,智慧和谋略,接纳现实,理解现实,尊重现实,一切从现实出发,遵从客观规律,任其自然,无私、无欲,无为、无情,使他人自愿顺从而不是被压服从。谦恭,好静,好下,能容纳各种各样的事物,言论。保持纯朴。
柔弱,是创造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选择策略与方法。
“刚强”,重结果,轻过程,勇敢和凶悍,凶狠横暴,喜欢拼斗志,拼毅力,好斗,好动,好上,有欲,有为,争强好胜,追求荣耀和美誉,依靠坚强的毅力,忍受巨大的痛苦去生存,求发展,一切从欲望出发,从感情出发,从固有的观念出发,从经验和知识出发,强制、武断、固执、僵硬、保守,缺乏灵活性。好讲道理,明察秋毫,条分缕析。
“刚强”,是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最忌讳使用的一种心态和方法,最终导致创造过程的失败,导致罪恶和愚腐。
转载申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老子LaoZi.Net

相关评论
说道 LaoZi.Net   豫ICP备18009634号-1
  豫周公网安备41160002120052号  豫ICP备180096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