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

道德经之随意解——前9章

作者:qb1224   来源:老子论坛   阅读:11012  
内容摘要:第一章道可,道非,产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
道可,道非,产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当你走入社会,你会面临许多抉择。譬如你的母亲可能很罗嗦,总是在你面前絮絮叨叨,所以你选择爱人的时候会选择一个比较安静的——这是一种选择。还有另外的可能性,虽然你母亲絮絮叨叨,但你感受到那种无微不至的照顾,而喜欢那种被呵护的感觉。到了社会上,你发现你已经找不到那种感觉,而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和母亲很相似的人来找回那种被呵护的感觉。
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道路。我们往往执着于“这路是对是错”,“这抉择是好是坏”。其不知,事物总是在拐来拐去地发展。就像你曾经抉择要吃好的,但时间长了,吃腻了山珍海味,就会重新选择平淡的食谱。我们总是在欲望之间翻腾,这恰恰就是世间的平常事。
所以你看这个社会有高贵有低贱,有成功有失败。你选择了富贵,你很害怕贫穷,岂不知你可能永远无法体会白手起家的快感。那么,终究有一天,你会厌倦富贵的。
任何的可能性,都是平等的。任何的道路,都是平等的,都是平常的。每个人都在走一条S线,而这个社会也是这样高高低低。
所以道德经一开始就要你设法从你道路的惯性中走出来,而看到你不习惯的道路,其实也是平常的。
所以“常”是什么?你发现那既不是高贵也不是低贱,既不是积极也不是消极,常,不是什么东西。如果我们不把自己定位在什么东西上,我们将会发现,原来大家都一样。并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这就是发现了“妙”。那么,你也可以说常是高和低,贵和贱,生和死,去和来等等,你说常就是从贵会到贱,然后从贱又到贵。总是,是这样悠来荡去的东西,这就叫“徼”。
这事实上是一个东西,我们已经发现了。并且,这两个东西都有些不讲理。讲理,是求好不求坏,求高不求低,人家说那才是常。而这里的道理却并不平常,也往往无法被看清楚。所以老子说这两个东西都是玄。而你从无好无坏(类似的,不站那个两边)到有好有坏(同样,其他什么高低等等),然后再翻过去(当然,从无好无坏那个无的角度,就不用翻了,因为都有什么无什么都一样),这就是所有道理,所有玄妙的门户了。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如果第一章的含义懂了,那么下面就好办了。所谓有了众妙之门:)
一般的状态,大家都在“以美为美”。就是说,世间都认为有些东西就是好,就是美,譬如金银珠宝,那似乎就是好东西,不会错的。譬如高官厚禄,那就是好东西,没有问题。过去还有美女如云什么的,总之,这个社会有一个总体的指向。这,就是一般的长俗之理。却并非老子所说的“玄理”。其实老子所说的理并不玄,却恰恰更具有真实性。那就是,这种绝对的追求,这种绝对的认识,恰恰是有问题的。现在英国青年人的追求,据调查,却并非金钱第一,并非钱越多越好——这就与一般的常理不同。英国青年人认识到,钱挣的越多,给家庭的时间就越少,也就影响了真正的人生幸福。所以,钱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这,才是真正的比较清醒的认识。这种清醒的认识,在那些极度缺乏钱财,甚至缺乏基本的生命保障的人那里往往不容易被认识。因为他们的认识会产生扭曲,他们会因为恐惧与渴望,而以为钱越多必然越好——这是讲一时的需要极端化了。
所以,社会的这种极端化的认识是有问题的。是没有认识到,人生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是多个方面的平衡。
所有的方面都是如此。所以老子说了许多方面,有与无,难与易等等。说这个东西,才是“恒”——这种矛盾变化本身,才是不变的真理。
每个人走入社会都会面临“要为社会做什么”这件事情。老子不是说你啥也不作,那不是无为。无为是什么呢?无为是从真正的内在的自然出发,从整体的自然出发,自然去做。而不是“以美为美”,“以善为善”。所以别人看你做事,会发现你是无法定义的,发现无法用言语来定义你的行为,但别人会发现你很有味道,很吸引人。只有孩子们才简单地将人群分成好人坏人,成熟的人的行为,你无法用流行的东西来定义他怎样怎样,但那种味道会自然地“教育”你。人家才没有想教育你,只是你被自然所陶醉,就像看到美丽的景致一样。
这才是使事物变得灵动的力量,才是创造的力量。我们可以创造,可以有欲望,可以追求美——毋宁说是通过这种自然的无为,创造了美。但我们不会被它所束缚。不会在走入“以美为美”的路。所以我们不会讲自己创造了什么“美”,甚至不会以为自己创造了个什么东西,我们没有什么功劳,如果成为自己是一件功劳的话,那实在就太奇怪了。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保持最根本的活力。就像孩子一样。老人才会固执于固定的“认识”,老人恰恰是“以美为美”,总之,是抱着这辈子的“功”,抱着那以为自己的成就,却无法再继续创造。而我们这些不抱着的,我们这些自由的人,才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使民常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

这是在谈治国,也是在谈治家,也是在谈治身。民既是国家的民众,也是家庭的组成,也是自己身体那千千万万的细胞——自我是领导。
老子五千言,讲究玄而又玄,其开始的玄,是“非好非坏”的无之玄(见第一章),然后是“即好即坏”的有之玄。它们两个是自然地转换,而首先应该从无开始。所谓无中生有,天地万物从无中来。这里的无,是一种不分别的状态,从而让内在自然的性情发动。而相对而言,我们生活中总是被潮流刮着走,总是被言论带着走,以至于快要失掉自我,那却是死亡之路。
所以,总体之治,是无为,即首先返归本来的自然状态。那么,在整体的治理上,就要不刮各种各样的风——无论你提倡什么,都会启动那个“徼”。所以别崇尚贤德,也别说什么稀有之物好,也别着急展示那些吸引人的东西,在没有让自然的树长成之前,先要无为。大家都首先要能知道那个“无”,要喜爱追寻那个“无”,所谓无知无欲。那么,一般的所谓“刮风的智慧”就不敢刮了,也就无为而自然了,也就可以自然修养生息,问题也不会出现了。
向内追求,不仅仅是休养生息,更重要的是,那也是一条“无限宽广”的路。无的内容,即这个世界和谐的内容,和这个世界纷争的内容一样广大,而需要我们体会,并从中成长。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而回归内在,才会体会并伸展这种奇迹,也给社会带来和谐。
老子并不是说不可以有志向,只是这个志向要来自深厚的泥土。当年俄罗斯急于走向资本主义,没有切合自身的实际,所以载了跟头。当年中国共产党的志向似乎不应该弱,但恰恰是从虚妄的志向中走出来,走入民众的深厚土壤,走入中国的实际中,才最后赢得革命。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每个人都有无穷的可能性,这就是每个人所保有的道。希望,随着年岁似乎越来越少,可能性似乎也越来越少,那是因为我们的“拥有”越来越多。
这种拥有,不在于财富等身外的拥有,而是人经历了事情之后,拥有的“定见”。所以人越老越固执,却总是落后于社会发展。
积累并非没有用,却又不能被积累所累,这是一种矛盾,一种冲突。
怎样才能不被积累所累?那就需要我们同时积累两个方面的内容。就像一个人经历了贫穷,又经历了富有,他就往往只知道“怎样从贫穷变为富有”,却不知道如何从“富有变成贫穷”——为什么要学会从富有变贫穷?因为要学会取之于民,更用之于民。现代的富翁们已经越来越知道这种道理,所以会积极地应用自己的财富,用于慈善事业,用于教育等等——只有积累,有什么意义?
同时,从管理的方面来讲,很多人也都已经知道,要放手让别人去管理,要信任别人,将权利交出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做好,国家才能做好。自己也才能自由。
这,是普遍的道理。
所以,无,这种包容着有的无,或者,用哲学的话说,这种对立中的统一,才是我们拥有的“道”。
你知道你在一定范围内拥有一种“自由”,你可以抬手,也可以放下。你可以转动眼球,也可以直视一点。你可以说话,也可以不说。所有这些,是我们本来拥有的“无”。你知道在这个范围内,你必须有来有去,你不可能始终抬手,你也不可能始终将手放下。你不可能始终盯着一点,但你也不可能总是转动眼球。你不可能总是睡觉,你也不可能总是清醒。这,就是最生动的例子,让我们知道什么叫无为。这是我们已经获得的“道”,我们已经获得的“自由”,已经获得的“可能性”,但我们知道执着在某一种可能性中,会失去这拥有。
这自由之道,是不会用尽的。而以为“拥有”的东西,总会失去。当你拼命保有这身体的自由的时候,你会失去它。但你又何必害怕呢?你还是拥有自由,而身体,就像那曾经拥有的财富,就让它回归自然也好。
这自由之道,的确就像无限的渊海,深藏着所有的可能性。它不是毫无内容,却是包容所有的对立,而自由自在。它似乎象是一种存在,但又是一个“无”。你看这世界,任何存在,包括这世界本身,都是一种可能性而已。所有的可能性,都似乎如我们的身体被拥有着,这种种身体,似乎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你和地球都是一种可能性:),但,它们却又都是自由的产物,自由在其中漫步,比任何存在都来得早,也比任何存在都存在得久。自由之道!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我们生存在天地之间,这个宇宙之中,万事万物都在对立中变迁,那天地宇宙却不为所动。同样,人类总是在变动变化,分分和和,生生死死,而只要我们能够明了那变中的不变,我们也就能够不为所动。
什么是变化中的不变呢?人身的细胞无数,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从小到达,细胞已经更迭许多次了——但你还是你。你似乎超然于那些细胞的生灭之外,就像宇宙超然于万物的生灭之外一样。
这是否就像风箱呢?细胞生了,灭了,就像风箱一进一出,你却还是你,风箱还是风箱。这宇宙虚空包容万有而没有收缩为一团,你也是一样,始终撑起这一个空间。
这空间不是死的,不是僵化的。它来自于“冲”,来自于能量的运动。现代宇宙学已经告诉我们,说宇宙是来自于能量的爆炸。同样,你也始终在向外拓展,发展着你的可能性。你这自由之道所包容的内容也始终在变得更多。那内容不是积累,而是对立的统一,是更多可能的源泉,是自由之道。
人和人之间也总是在矛盾中拓展世界的丰富。贫富高低贵贱喜怒哀乐等等,始终在流动。这流动表达的正是那道的自由,表达的是对立的统一。这个气球在冲突中成长——首先是冲突可以走向统一。如果那天走入极端的某些家伙忘记了自由之道,而被单纯的欲望或者愤怒或者其他什么冲昏了头脑,那就可能将气球吹破——那将是我们全部的责任,因为我们没有包容他们。
真正的开始,首先要包容自己,而不是空喊口号。包容也会被当作一种潮流,而激起相反的斗争。那么不如笑看那激荡的来回,感受本来都在自由中的美妙。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人所面临的所有“可能之路”中,最关键的两种可能,就是生之可能与死之可能了。
万事万物,也都在其中。任何事物,都有生长坏死,即使那太阳也是一样。
谁能不死?唯有“无路之路”。不在生中,也不在死中,则不生也不死。
这,一般看来似乎是太神奇了。人怎么可能逃避生死?
恰恰,就在于“不逃避”。一般人是好生而恶死,则却自然从生到死。有些人,追求解脱,将死是为涅磐,却将生是为烦扰,他们的路却自然从死到生。而只有既不逃避生,也不逃避死的人,才能深入到生命的本来之中,所谓“有欲以见其徼”。这“任生任死”的“玄路”,却恰与“不生不死”的玄路是相通的。虽然听起来似乎是废话,如果都已经接纳了生死,就已经不在乎生与死的问题,又何必讲什么“不生不死”,似乎是废话练习。没有办法,规律如此而已。
“任生任死”,不仅仅生与死的波动,更包括所有的循环往复,当生来的时候不必助长,当死来的时候不要逃避,跟随所有生命的自然,自然而然,就是最长久的功用了。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

老子给我们的智慧,很是长远。现代人已经有许多不自觉的应用。
譬如现代企业不像以前是由一个人拥有的,而是通过股市将所有权分散给民众,并且拥有者不直接参与经营,而是聘请职业经理人来经营公司。这,都和老子的智慧不谋而合。
过去帝王们拥有一个国家,却也总是将自己隐在幕后,将国家治理交给臣子的智慧。而现代更是将治理国家和社会等任务交给智囊团,交给民众。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说法,智慧来自民众,是民众创造了历史。
就像地球,总是任由其上的生命自由发展。整个宇宙,也是仰赖所有星球的自由生化。恰恰如此,地球上的生命生生灭灭,而地球却可以长久运转。
人也是一个天地,如果我们要将所有的权利收回,我们的脑袋直接来管理每个器官,每个细胞的运作,那我们必然无法活正常的几十年,想来一会都维持不下去。
所以我们很无私,我们任由身内身外的微小生命自由生生灭灭,这却成就了我们自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善于“站在后台”非常关键。但我们不可以为了保全自己站在后台,那并非老子的本意。任何为自己奔忙的人,都恰恰是“站在前台”,就像那些担心员工不工作,担心员工谋私的老板,他们不可能站在后台。翻过来,那些真心为了大家奔忙的人(不是被某些口号催动的),他们却恰恰是无名的,而不会被争名夺利的浪头打翻。那么,后文老子会说大家对这种人“乐推而无厌”。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这里要说到“机”。
人都喜欢争名夺利,而争名夺利,就要把握机会。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机会?
真正的机会,却无法从争名夺利中得到。争名夺利的机会,就像火,只是一霎那的光辉,而无法长久。但人们却喜爱这光亮,都如同飞蛾扑火一般,追逐这名利之火。
正如同前面所谈到的,众人都“以美为美,以善为善”,跟随这社会的风潮,失去了自我。
与之相反,还有另外的“机”,却是真正的机会。他无法在我们追逐自我私欲中看到,却总是出现在服务他人的人面前。他就像水,滋润着万事万物,而不将自己摆在前台。这种情形,往往科学家们会了解更多,因为恰是那些喜欢科研,喜爱自然的人,可以让自己真正静下来,离开名利场,专心于规律的发现。
但往往这些人,当某种程度上功成名就之后,就再也无法静下来,也就无法有更大的发现了。除非某些大师级人物,就如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在快步入老年的时候仍旧有重大发现,那恰恰得于其能够以“服务他人”为宗旨,能够不以名利为念。正如他的信念所反映的:“自由、简单、快乐”——这信条实在是“水”的写照。
谁能在尘世的喧嚣中静下来呢?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发动本来生命中自然的力量。
居善地:我们如何找到应该在的位置?除非我们静下心来,听到大地母亲的呼唤。所谓脚踏实地,才能找到力量,才能找到机会。
心善渊:许多人的心已经容不下多一点点东西了,那心似乎被催动,自己都能听到血液沸腾的声音。我们都忘记自己是谁了——往后一步,我们将发现更宽广的自我,容纳更多的知识与情感。
与善仁:给予的时候,大多人也只是从表面的想法出发,或者仅仅被社会的某些口号推动,却并非内在本有的爱心发现。
言善信:话语的朴实,朴实的话语,才能带来真正的爱与智慧。即使是政治家们,如果只知道点火,而发出没有信用的承诺时,其也会失去民众的信念,最终下台。
政善治:治国、治家、治己,都要从实际来治理,从实际才有规律,才能治理得当。权之在手,最容易盲动,那不是治,却是被治(那么多罪犯,都是被自己的欲望治)。
事善能:做事的确讲究能力。拥有能力,就像拥有了“火”,却需要善于用“水”来调节。“水”即智慧。没有智慧的能力,将只能是自己的祸害,对事情而言也将是祸害了。
动善时:一般讲所谓谋而后动,谋,并非老子所强调的。老子看到的动的时机,不是处心积虑,而是自然而然。就像人饿了会吃饭一样,要相信自己,相信他人,相信自然,才能发现真正的时机。
——总的关键,恰在不争,不是说一个人就不主动才好。主动并非一定要争,为自己主动才叫争,而放下自我的争的欲望,才能走出有色眼睛,才能没有忧虑彷徨。
——并非没有欲望才对,而是要看到欲望的根,而不被自己与事物的表面所带动,从而发现更深层次的自我,那与这世界本来和谐的自我,自然而然地为自己为他人带来和谐。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老子在说的是一条规律与发展过程,经过上面的发展过程,我们已经可以把握到事物的根基,明了事物生长的基本道理,并可以有一些成就。
那么,不妨从某个整体的角度再看一下老子所看到的这种规律。我们发现,这种规律,不是一种主观的规律,而是客观的自然的运化。什么是不自然的?老子说的很清楚,譬如那些以美为美,以善为善,或者,也正如现在社会所追逐的金钱与权利等等,所有这些,都只是浮华而已。一般人被这些浮华左右而一事无成,而能够左右这些浮华的人,其力量的根源却在“根”上,在能够看透表面直达本质的能力上,那本质,即老子所说的“无”。无是一切的源泉,是自由流动的自然。生而不有,可以不被束缚。为而不恃,也可以不受束缚,所有这些都来自于这些人对生命根本的体悟,而明了自我的自由的本质。
自由、无私会带来收获,所谓“能成其私”,这个时候,许多人就会被这“拥有”所阻塞住。你看太多的成功人士都止步不前,而对于老子而言,那才是开始而已。这种初步的收获,只是自然之道带来的初步的流动,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本来丰富的面目。但,我们还是要让它们自由地流动。来自于民众的,要还给民众,否则会找来祸患。这些“功”是流动的结果,也将会继续流动,当我们强行阻止它们的流动,那就在和自然规律对着干了。从另外一方面而已,什么又会永恒呢?什么又是属于自己的呢?
功遂身退,这身不仅仅是我们的身体,也指那功本身,也指所有的收获。恰如前面已经说过的,财富是拿来用的。只有经历这基础的第一层的交流,我们才会真正开始“本质的交流”的过程。才算真正开始自由之路。

转载申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老子LaoZi.Net

相关评论
说道 LaoZi.Net   豫ICP备18009634号-1
  豫周公网安备41160002120052号  豫ICP备180096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