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

道德经新解第1章

作者:凌霄子   来源:老子论坛   阅读:12751  
内容摘要: 老子<<道德经>>一书距今已有二千余载,"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真经止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此言非虚也。然年代久远,留传下来的道德真经其实已不是当时老子之亲书,其中已渗杂了若干奉道者的字句,可是这些非老子所亲书的经言,......
   老子<<道德经>>一书距今已有二千余载,"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真经止五千,自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此言非虚也。然年代久远,留传下来的道德真经其实已不是当时老子之亲书,其中已渗杂了若干奉道者的字句,可是这些非老子所亲书的经言,与真经不可同日而语,古今奉道之士,却不辨真伪,通篇都视之为圣典,据此衍生无数道经流传于世,呜乎哀哉,叹之,叹之!时至今日,能直接从道德真经悟成道者迹近全无,大道甄于无闻.吾于此开篇诠释道德真经,希能寻得一、二个(多亦未敢望也)有志于大道而不是热衷于道中之功法者同参,幸甚,幸甚。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诠释:
  此章为道德经中的首要篇,对参悟道德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理解道德经的基础。
老子所描述的道是一种境界,此种境界是非常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指出了道仅仅是一种名,这种境界可以用道来命名,也可以用别的名称,执着于道这个名称则离了本义。这就有了在庄子的“知北游”一章中知北游问道于无为谓,三问而不答,非不答,不知答也。没进入过那种道的境界的人是很难领悟其中意境的。
  老子在说明不能执着于“道”、“名”之后,才进一步描述道这种境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的这种境界源于天地之始。这是非常艰难的想象,道是宇宙诞生前的境界,现代科学则有宇宙的诞生来源于大爆炸的理论,即宇宙是从一个称之为奇点处开始大爆炸,通过大爆炸的能量形成了一些基本粒子,这些粒子在能量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老子于二千多年前能通过某种途径明白了万物的起源,进入了道的境界的老子明白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这与现代科学的宇宙起源理论是一致的。
   老子在描述了道的境界后,提出了进入道的方法:“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也是道德经中修道方法的理论基础。前者的无欲是人类身上的七情六欲,后者的有欲是应该怀有进入道那种境界的欲念。但大多数修道人只知道修道要无欲,只知静坐,枯坐,却不知修道还应有欲。修道时应常排除自身的杂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欲),才能观察道的奇妙之处;应常保有进入道的境界的欲念,才能观察道的变化。应该在有欲与无欲中达到特定平衡。“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句则进一步解说的“有欲”、“无欲”都是为同一个目的存在的,都是很玄的,是很难用语言描述如何做到即无欲又有欲的,但它又是通向道的境界的门道。

转载申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老子LaoZi.Net

相关评论
说道 LaoZi.Net   豫ICP备18009634号-1
  豫周公网安备41160002120052号  豫ICP备18009634号-1